配电箱内部构造的核心是通过合理布局电气元件、连接部件及保护装置,实现电能的分配、控制和安全防护。其结构需符合电气规范(如 GB 7251),兼顾功能性、安全性和可维护性。以下是内部构造的核心组成及功能解析:
箱体内部框架 / 安装板
通常为金属板(钢板 / 不锈钢),固定在箱体内侧,用于安装所有电气元件(开关、端子排等)。安装板需预留螺丝孔,方便元件拆卸与调整,且表面可能做绝缘处理(如喷漆)防止短路。
导轨(DIN 导轨)
标准化金属条(常见 35mm 宽),固定在安装板上,用于卡装断路器、漏电保护器、端子排等模块化元件(无需打孔,直接卡扣固定,便于更换)。
线槽 / 走线槽
塑料或金属槽体,沿安装板边缘或元件间隙布置,用于梳理线缆(火线、零线、地线),避免线缆杂乱导致短路或散热不良。分强弱电线槽时需物理隔离,防止电磁干扰。
这是配电箱的 “心脏”,负责电能分配、通断控制及故障保护,按功能可分为:
- 功能:控制整个配电箱的总电源通断,当线路总电流过载或短路时自动跳闸,切断所有回路,保护整体电路。
- 常见类型:塑壳断路器(MCCB,用于工业 / 大容量场景,电流 100A 以上)、微型断路器(MCB,用于住宅 / 小容量场景,电流 63A 以下)。
- 位置:通常位于配电箱最上方或最左侧(符合 “先进主开关,再分支出线” 的逻辑)。
- 功能:按负载类型(如照明、插座、空调、动力设备)分回路控制,某一回路故障(如过载、短路)时仅该开关跳闸,不影响其他回路。
- 配置原则:不同负载单独回路(如住宅中照明 1 个回路、插座 1-2 个回路、空调 1 回路 / 台),避免 “一闸带多负载” 导致故障扩大。
- 与主开关的配合:分开关额定电流需小于主开关(如主开关 63A,分开关多为 16-32A),形成 “级差保护”(故障时先分开关跳闸,主开关不动作)。
- 功能:检测火线与零线的电流差(正常时相等,漏电时火线电流>零线电流),当差值超过安全值(通常 30mA)时 0.1 秒内跳闸,防止人体触电。
- 应用场景:必须用于直接接触人体的回路(如插座、卫生间电器);工业中潮湿 / 金属环境的设备回路也需配置。
- 形式:
- 漏电断路器(RCBO):集成 “短路 / 过载保护 + 漏电保护”,直接作为分开关使用;
- 漏电模块(RCD):需与普通断路器配合,附加在分开关后。
- 功能:测量总用电量或分回路用电量(如工业分时段计量、住宅总电表)。
- 位置:通常在主开关之前(“先计量,后控制”),或与主开关并列(按供电部门规范)。
- 类型:机械电表(传统)、智能电表(支持远程抄表、过载报警)。
负责电流的传输与分配,确保导电可靠、接触良好:
汇流排(母排)
- 功能:将主开关的电流分配到各分开关,替代多根导线并联,减少接触电阻和发热。
- 组成:分火线(L)、零线(N)汇流排,材质为铜排(导电性好)或铝排(成本低,需防腐处理),表面镀锡 / 镀镍防氧化。
- 规格:根据总电流选择截面积(如 63A 配电箱用 10mm² 铜排,250A 用 30mm² 铜排)。
接线端子排
- 功能:实现外部线缆(如入户线、负载出线)与内部元件的连接,方便拆线检修(无需直接焊接或拧在开关上)。
- 分类:
- 普通端子排:接火线(L)、零线(N);
- 接地端子排(PE):专用黄绿色端子,连接所有设备的接地线,最终接入大地,形成保护接地。
- 要求:端子排需有标识(L1/L2/L3、N、PE),避免接错线导致短路或触电。
连接导线
- 内部元件间的连接用硬线(如 BV 线)或铜鼻子压接的电缆,线径按电流匹配(如 16A 回路用 2.5mm² 导线,32A 用 4mm²);
- 导线颜色需规范:火线(黄 / 绿 / 红)、零线(蓝)、地线(黄绿双色),避免混淆。
浪涌保护器(SPD)
- 用于防雷或电压突变场景(如户外配电箱、工业设备),当雷击产生高电压时,快速导通泄放电流,保护内部元件不被击穿。
指示灯
- 显示电源通断状态(如 “总电源指示”“某回路运行指示”),多为 LED 灯,节能且直观。
门锁与绝缘挡板
- 门锁防止非授权操作;绝缘挡板(塑料或橡胶)隔离带电部件(如汇流排)与箱体,避免误触短路。
从左到右 / 从上到下依次为:
入户线 → 电表 → 主开关 → 汇流排 → 分支出线开关(含漏电保护) → 接线端子排
- 强弱电分离(如与弱电箱距离≥30cm);
- 元件间距≥10mm(保证散热);
- 线缆走槽、横平竖直,避免交叉缠绕。
配电箱内部构造的核心逻辑是 “电源输入→计量→总控制→分路保护→输出连接”,通过标准化元件和规范布局,实现电能安全分配、故障快速隔离,保障用电设备与人员安全。不同场景(住宅 / 工业 / 户外)的构造差异主要体现在元件容量、防护等级和附加功能(如防雷、智能监控)上。